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学院新闻  >  正文

媒体报道 | 废弃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

2022/09/06      点击:

我院包装工程系主任周星副教授经过多年研究,将废弃物变废为“宝”,攻克了“废弃聚酯资源高值化转化”和“印刷包装填料/微纳米高端材料资源化”两大核心技术,实现废弃物高效再利用,为保护环境提供科技支撑,并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让科技成果落地转换。日前,《西安日报》 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,“西安发布”等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。

 

以下为西安发布具体报道内容:

拥有100多所高校的陕西科教资源丰富,科研成果数量可观。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?需要破解的不仅是为科研成果“找婆家”,还有“不敢转、不想转、没钱转”等难题。

2021年3月,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,制定了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“1+N”政策体系,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孵化、转化、产业化,加快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步伐,加力加速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。

2022年3月底,《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“三项改革”试点经验实施方案》发布,推进省属综合类、理工类高等院校实施“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、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、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“三项改革”试点。该方案剑指“痛点”。

一系列“破题”之举,旨在促进全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申通、科教资源配置机制更加优化、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。日前,记者走进陕西科技大学、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,探访其乘 “三项改革”好政策与“秦创原”好平台的东风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气象。

“科技之手”化腐朽为神奇

废弃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

“中学时我就喜欢化学,尤其对各种分子结构感兴趣。当时就常琢磨废弃塑料瓶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,如能将其变废为宝该多好。”在西安理工大学一组实验室,周星博士演示了将废弃塑料瓶变废为“宝”过程。

西安理工大学周星博士在实验室介绍其“废弃物”变废为宝的科研项目

周星说,他从大学本科包装工程专业到读研、读博,一路都学习和从事“包装”相关的研究,后专注研究废弃聚酯再利用,留校工作后更是全力投入,开展废弃聚酯基聚氨酯合成技术的研发、生产及推广应用。矿泉水瓶是最常的包装废弃物之一,周星的研究就从它入手攻克科技难题。随着研究的推进,拓展到环保、经济型聚氨酯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。“如果将来可‘全循环’利用,成本还有望缩减到40%至50%,实现废弃物高效再利用的同时,也为保护环境提供科技支撑。”

周星的项目攻克了“废弃聚酯资源高值化转化”和“印刷包装填料/微纳米高端材料资源化”两大核心技术。通过对城市有机废弃聚合物的高值化转化,充分利用城市产生的有机碳矿山。相关技术已经申请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6项,可实现从废弃PET到聚氨酯产品化一套完整体系,创造废PET塑料回收和再生的闭环,实现原材料自供应的聚氨酯产业链。2020年,相关研究成果获陕西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搭载秦创原孵化“特快车”

科技成果真正“活”了

随着科研项目走向成熟,周星计划将科研成果转化。但往哪儿转、如何转?他曾经一筹莫展。

2021年3月起,“秦创原”“三项改革”组团走进了高校。“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春天来了!”周星欣喜地说,学校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,为学校科创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,共享信息资源,通过基金投资、政策扶持等,推动项目落地。“从项目申报、评审、批下来办公场地、项目路演……我一路见证了秦创原孵化的高效,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关注了我的科研项目。”周星说。

记者了解到,周星也是“三项改革”中“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”改革的获益者。好政策+“秦创原”好平台助他实现了“吃进去的是‘白色污染废弃物’,吐出来的是‘碳金’资源”研发与生产模式。和周星一样,西安理工大学科研人员纷纷主动申报,搭载秦创原成果转化“特快车”,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。他们纷纷表示:“项目在秦创原落地孵化,才真正‘活’了!”

西安理工大学周星博士在实验室介绍科研实验过程

据了解,西安理工大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“三权改革”及科技成果转化“三项改革”,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,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;制定了秦创原“1349”工作方案,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。赋予科技人员科研成果长期使用权,单拨职称晋升指标,允许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,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,学校横向到款连年创新高,2021年达到了2.8亿元,其中就地转化率近60%。

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

全省75家高校实施“三项改革”试点

“三项改革”立足破解长期困扰“体制内”科技人才的难点问题,不断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,在陕西高校的试点成效显著。

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了解到,以西安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全面启动“三项改革”试点;西安科技大学、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成立了“三项改革”落实小组全力推进改革;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积极对接秦创原总窗口,梳理筛选学校优质成果,努力在秦创原总窗口转化落地;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,重点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为突破,着力打通校内技术转移人才晋升通道,积极参与“三项改革”试点,促进科技成果在陕落地转。

4月份,我省在75所高校院所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“三项改革”推广试点。截至目前,共有52家单位全面实施“三项改革”试点,17724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,1052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,702名科研(管理)人员凭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。

打通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

陕西高校科技改革已成良好态势

记者从陕西省教育厅了解到,秦创原建设启动后,省教育厅立即多途径推动,组织高校加力加速推动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。其中,围绕“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”等相关重点工作发文,推动落实落地,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》,从职务成果权属改革等10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,形成了激励创新、促进转化的政策群,打通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深入推进“三项改革”落地落实。指导74所高校制定改革实施方案,52家高校全部承担了“三项改革”任务;新增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,建设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(西安建筑科技大学);打造3级技术经理人队伍,65所高校组建了860人的校级技术经理人队伍。同时与省人社厅联合发文,将高校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纳入工程序列并设置单独评审条件,打通专业人员职业发展路径;连续举办两届高校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遴选;举办“秦创原•第五届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”,促成合作签约57项、金额2.55亿元;与省国资委等联合组织校企对接“揭榜挂帅”……

目前,陕西各高校以秦创原建设为动力的高校科技改革已成良好态势。同时,各高校紧抓各个重要发展机遇,强政策、建平台、重服务、促对接,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,助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。

附原文链接:

https://xafbapp.xiancn.com/app/template/displayTemplate/news/newsDetail/2345/6631750.html?isShare=true